新闻资讯

两会声音:让“智慧”环卫守护洁净城市

发布时间:2022-03-16浏览量: 发布人:CISFE环卫清洁展
近日,多名在京参加全国两会的代表委员围绕环卫相关热点议题,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建议:加强数字化环卫建设,做好环卫数字化管理,通过数字化,统筹调配人、车、物,提高作业效率。
从手握大扫帚到手握方向盘,从需要人工巡查位置到一网实时查看车和人的动态……环卫工作是城市管理的重中之重,环卫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的环卫作业模式,为环卫事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

环卫数字化管理,是把环卫工作与数字化管理相结合,实现环卫作业精细化、准确化的一种管理方式。姜卫东表示,这一过程包含了环卫车辆、人员调度指挥和监控管理、环卫设施管理、垃圾收运全程监控管理等方面。通过“数字化+环卫”,带动作业效率提高与作业模式改变,驱动业务转型升级。
经过调研,姜卫东认为,目前一些地区环卫作业还不够“聪明”:环卫工作有着作业点多、线路长、面积广等特点,部分地区环卫运维效率低、成本高、作业模式落后;环卫作业过程有“三难”,即监控难、结果量化难、人车物合理调配难。

因此,他建议,加强数字化环卫建设,做好环卫数字化管理,通过数字化,统筹调配人、车、物,提高作业效率。

姜卫东提出,实施环卫数字化管理,可以实现人、车、物良好统筹:搭建保洁人员作业监管系统,既能对人员作业进行监管,也能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搭建道路作业车辆监管系统,对环卫车辆的作业行为进行监管,通过标准化的运营流程提高车辆的作业效率;搭建环卫设施监管系统,对垃圾桶、中转站和厕所等进行全面监管,设施状态一目了然;建设运维调度管理系统,对于突发的环卫事件进行调度,直观并且高效。

此外,实现对道路清扫和垃圾清运的新型监管,能够实时查看作业状态、作业进度,实现远程定位、远程数据采集、远程控制、远程故障诊断管理,移动应用、中央监控中心多级调度指挥,地图与报表多种方式自动化监管与考核等功能,真正实现环卫管理可视化、移动化、自动化、智能化,有助于城市管理水平提升和居民生活质量提高。

更多两会声音:
李景虹委员:建议政府鼓励回收企业与环卫系统合作,降低前端收集运营成本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李景虹在2022年全国两会上一共提出了《城市塑料回收体系建设》等四份提案。

废塑料循环方面,李院士认为,循环产业由于配套政策不健全,技术和产品开发难度较大,造成项目从落地、建设、运营不确定性大、产品质量、生产过程安全环保均难以保障,导致国家对该行业采取了一系列限制性措施。建议国家从顶层设计上,明确化学循环是塑料废弃物综合管理体系的一部分。塑料污染防治体系规划设计应统筹考虑包括化学循环在内的多种回收方式。鼓励并规范化学循环产品的终端应用。打通原料端瓶颈,优化废塑料分类回收体系。设立一批废塑料化学循环示范工程,支持重点石化企业新建或利用现有装置开展工业化示范,特别是要鼓励上下游产业链联合的全闭环循环示范项目。鼓励化学循环技术研发创新,推动建立产学研结合、产业链协作的创新生态体系。

针对中国垃圾分类制度刚刚在各大城市推行,垃圾分类制度配套必要的规划用地不够,城市回收基础设施普遍不完善,特别是缺少专门服务于可回收物的分拣中心。回收企业负担过重,无力承担建设“无废城市”的责任等状况。

建议:

1、地方政府在城市规划方面增加对分拣中心等回收基础设施的用地规划;

2、为回收企业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或者免费的用地政策,以推动各地方分拣中心的建设;

3、政府要鼓励回收企业与环卫系统合作,充分利用既有的回收设施,帮助回收企业降低前端收集的运营成本等。

侯艳梅代表:建议持续有效推进垃圾分类工作
全国人大代表、佳好佳(福建)生态环境科技有限公司环卫项目管理员侯艳梅表示,在全国垃圾分类热潮中,福州市率先推行前端分类、中端收运、后端处置的“三端四定”工作,取得良好成绩。但垃圾分类工作是一项长期的任务,需要全社会行动,从源头开始垃圾减量。
建议:

一要持续宣传教育,强化校园分类教育,组织开展“家、校、社”互助实践活动。

二要推进源头减量,深入践行低碳生活、适度消费的理念,推动绿色采购、绿色办公,推广使用可循环利用物品;践行“光盘行动”、推行“禁塑令”和限制一次性用品使用,出台限制商品过度包装的规定,开展常态化专项检查。

三要注重科技创新,探索建立与垃圾分类挂钩的居民和非居民垃圾处理费按分类质效差异化征收制度;用好城市精细化管理平台,强化居民分类投放大数据采集分析;推行使用无人值守智慧化分类屋。

四要加强基层治理,健全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党组织推进分类联动机制,强化责任人制度,深化典型案例经验总结。

张金海代表:建议将每年10月26日设立为“中国环卫工人节”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东营环卫工人张金海,据了解,1987年以来,黑龙江省牡丹江市和广东省首创设立环卫工人节至今,全国已有17个省和410个城市相继设立了环卫工人节,有力地促进了我国城乡环境卫生事业的蓬勃发展。
建议:

将每年10月26日设立为“中国环卫工人节”。环卫工作是建设美丽乡村、美丽城市、美丽中国的最基础工作之一,是城乡管理和公共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民生的基础性公益事业。这项工作是由千万冬顶严寒、夏冒酷暑、无私奉献、地位低下的环卫工人完成的。他们不畏寒暑,倾心尽力,充分诠释了“宁愿一人脏,换来万家洁”和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环卫行业精神。张金海认为,设立环卫工人节不仅能够提高环卫工人的社会地位,保障环卫工人的切身利益,而且可以进一步激发全国300多万环卫工人的劳动热情,促使他们为城市的清洁、美丽、文明作出更多的贡献。

孙德宏委员:建议设立全国环卫工人节 尊重劳动者
20多年前,全国政协委员、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孙德宏撰写的人物通讯《寻找时传祥》被收入语文课本。多年来,他始终没有放下对普通劳动人民群众的关注,不仅在笔端聚焦工人阶层,更在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坚持传递劳动人民的心声。

“环卫工人是保障城市运行的重要力量,在建设美丽中国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涌现出了时传祥等一大批著名劳动模范。面对环卫工人群体劳动收入低、工作环境差、社会地位低等问题,社会各界也在广泛关注,努力提高他们工作待遇的同时,不断提升全社会对环卫工人的认同与尊重。”孙德宏委员告诉记者,在前期调研中,他发现,目前全国已有16个省级行政单位设立了省级环卫工人节,还有42个地级市、55个县级市和106个县设立了环卫工人节,为推动全社会尊重环卫工人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也存在宣传分散、效果受限等问题。
建议:

在全国层面设立统一的环卫工人节,进一步唤起全社会对环卫工人等普通劳动者的尊重。

马少斌代表:建议有序推进垃圾分类立法立章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石化中韩(武汉)石化炼油二部班长马少斌建议,有序推进垃圾分类立法立章,真正做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利用。如做好垃圾循环利用,可充分挖掘资源再利用价值,做到资源价值利用最大化,与此同时也就做到了减量化。
建议:

现阶段应该逐步从鼓励倡导转向立法立章,以及设置配套的专职管理机构,从机制制度上保障垃圾分类有效推行,助力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

黄细花代表:建议加快垃圾分类立法
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2019年,196个大、中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23560.2万吨,处理量23487.2万吨,处理率达99.7%。
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黄细花指出,对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根据方式不同,每吨处理费用一百到数百元不等,费用十分巨大。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全面实施垃圾分类,将有效实现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
建议:

建议尽快启动生活垃圾收集分类立法程序,规定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在垃圾分类中应负的责任和义务。

王丽萍委员:建议旧口罩纳入垃圾分类管理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上影电视剧公司编剧王丽萍提出,口罩在疫情防控中不可或缺,但废弃口罩属于危险废物,处置不当会成为新的传播媒介。按照不同来源分类,废弃口罩可分为医用废弃口罩、集中隔离场所或隔离进行医学观察人员所产生的废弃口罩和日常工作生活中的废弃口罩三种。随着疫情防控的持续和人员流动的加大,废弃口罩数量大大增加,引发新疫情的可能性加大。
建议:

首先,从严执法监管,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对妨害疫情防控的违法行为采取零容忍态度。地方人大、政府及相关部门及时整合危险废物管理、传染病防治、医疗废物管理和有害垃圾处理等法律法规规定的内容,在立法权限范围内尽快制定关于废弃口罩管理的专项规定。强化强制性管理规定,并且保证能够得到最有力的执行。

其次,在现有垃圾分类基础上完善有害垃圾处置制度,构建全覆盖的日常废弃口罩处置体系。可以充分发挥党政机关、社会团体、民间组织以及基层自治组织的管理职能,将废弃口罩处置工作落细落实,深入各类场所。

第三,鼓励推动口罩生产企业加大可降解口罩研发力度,回收处理口罩的企业也应加强研究,在充分消毒基础上“变废为宝”,有偿回收,将其转换为各类辅助材料。要加大对废弃口罩的危害及处理方式的正确宣传,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共同努力,大力普及口罩回收处理的正确方式和良好习惯。

Copyright © 2015-2024

中国广州国际环境卫生与清洗清洁设备展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