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资讯

“五个维度”推动生活垃圾分类成为新时尚──广州市探索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生动实践

发布时间:2022-08-23浏览量: 发布人:CISFE环卫清洁展
近年来,广州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奋力推动生活垃圾分类高质量发展,率先建成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系统,探索出“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超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广州经验”。

站位高度:心怀“国之大者”

先行先试,遇到瓶颈。作为全国46个先行试点城市,广州积极开展定点投放、积分奖励、发袋鼓励、按袋计量等探索实践,率先出台第一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的政府规章,总结出“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干湿要分开”分类原则,构建了垃圾分类管理体系架构。但是,由于全社会思想认识尚未达成一致、法规政策不健全、终端设施配置不足等因素,垃圾分类工作更多地停留在少数社区、街道试点阶段,在全市范围内全面覆盖推行仍困难重重、举步维艰,未能得到突破性进展。

对标对表,实现突破。市人大牵头编制了《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为强制分类提供法制保障。市政府整合市区两级环保、规划、城管、建设等部门力量,全力推进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终端设施建设,为前端全面推行强制分类制度筑牢根基。市委提出“全链条提升、全方位覆盖、全社会参与”的目标要求,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亲自部署,在全市范围统一实行楼道撤桶,定时定点分类投放,举全市之力突破垃圾分类瓶颈。

体系成熟,跨越发展。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广州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同推进的组织管理体系,市、区、镇街、社区四级联席会议统筹和基层党组织、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单位、志愿者“五位一体”联动的工作运行体系,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成效评价、指南指引的技术操作体系,入户宣讲+社会发动+科普培训+志愿引导+新闻传播的宣传动员体系。

覆盖深度:直达基层末梢

强化党建引领。创造性提出社区党组织开展垃圾分类“十二步工作法”,有效解决了楼道撤桶难、投放点选址难等矛盾问题,迈出了垃圾分类的坚实一步。市委号召党员干部带头下沉社区开展垃圾分类,为社区居民提供垃圾分类宣传、督导服务,带动形成垃圾分类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彩”,绘就广州基层治理新画卷。

推动基层治理。以垃圾分类为突破口,推动公共服务、社会管理资源下沉到社区,使垃圾分类工作落到基层、深入群众,构建起“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广州市三元里社区把最初用于出租屋垃圾分类投放监管的“云村码”接入“平安白云”智慧管理服务平台,实现垃圾分类、环卫收费、燃气自检、治安管理等“一码统管”。

助力城乡发展。注重城乡统筹、以城带乡、因地制宜,结合文明村镇创建、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持续深入推进城乡垃圾分类工作。目前,全市1145个行政村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覆盖,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比例达到43.9%,为美丽乡村建设注入新动能。

参与广度:凝聚社会合力

主题活动大动员。精心策划“学史力行办实事、垃圾分类促文明”“我分类、我文明”系列主题活动,市、区联动,城乡同步,推动生活垃圾分类宣传进机关、进乡村、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常态化举办生活垃圾分类“百家讲堂”“网络大学堂”科普宣讲,组建讲师团深入机关、街镇、社区、农户传播生活垃圾分类文明理念。市民群众的知晓率达到99.3%、参与率达到96.3%以上,实现了由“要我分”到“我要分”的根本性转变。

学校教育全覆盖。全面推进垃圾分类进校园、进教材、进课堂,编印《垃圾分类教育读本》,将垃圾分类知识教育作为全市3400余所学校200多万名学生的“开学第一课”,实现知识普及全覆盖。注重加强“家校社”三者联合,把垃圾分类教育融入课程学习、社会实践和日常生活,与劳动教育、环境教育和创新教育相结合,实现“教育一个孩子,影响一个家庭,带动一个社区,文明整个社会”。

公共机构走前列。深入推进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绿色办公”专项行动,带头落实办公用纸双面打印,倡导线上办公、无纸化办公,全面限制使用一次性水杯、餐具和办公用品,文明健康、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普遍形成。全市党政机关办公用纸减量约30%,垃圾分类由理念变成行动,成为广州公共机构的新时尚。

工作精度:下足绣花功夫

制度机制健全。颁布实施《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管理条例》,制定《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考核暂行办法》《广州市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分类奖励办法》2项办法,实施《广州市生活垃圾处理阶梯式分类计费管理办法》《广州市生活垃圾终端处理设施区域生态补偿办法》《广州市购买低值可回收物回收处理服务管理办法》3项经济激励措施,修订《广州市生活垃圾分类设施配置及作业规范》,编印机团(场所)分类工作指引等若干方案,“法制保障、经济激励、精准指引”政策体系基本形成。

源头分类减量。党政机关示范先行、各行各业积极响应、各界群众广泛参与,从“绿色低碳办公”到“限塑”“光盘”行动,从治理“过度包装”到推进“绿色快递”,从深化“两网融合”到创新“互联网+回收”,全市生活垃圾能减尽减、能分尽分、能用尽用,形成“无废城市”新格局,掀起广州生活垃圾资源化、废弃物循环利用新风尚。目前,全市再生资源回收年均约446.4万吨,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超过45%,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率达到82%以上。

处理能力充足。高位规划、前瞻布局,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将焚烧、生化、填埋等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以组团的形式集中打造成为固废处理、资源共享、设施共用的绿色低碳环保园区,已建成运行生活垃圾处理设施14座,全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量约800万吨、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基本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

服务温度:办好民生实事

聚焦难点问题整治。部署开展垃圾分类工作短板大排查、问题大整治、品质大提升专项行动,采取联动督查、专项巡察、城轮番检查等方式,深入垃圾分类第一线暗查、暗访、暗拍,排查出制度机制、设施配置、长效管理、习惯养成等6个方面86条具体问题,召开行业专家会诊会逐项分析查找原因症结,研究制定具体整改措施,逐条逐项推动问题整改落实。全市共规范建设分类投放点1.8万个,优化提升分类投放点3161个,升级改造压缩站354座,优化分类运输线路1308条,增配分类运输车辆3451台,市民群众对政府垃圾分类举措看得见、摸得着,幸福感获得感明显增强。

改善人居环境品质。连续三年实施投放点提质工程,市、区两级共投入35亿元专项资金,按照“建设品质化、管理精细化、服务精心化”要求,打造2500个生活垃圾分类星级投放点,配齐遮雨、照明、通风、洗手、排水和除臭等硬件设施,免费提供洗手液、擦手纸等便民服务,安装AI智能监控系统,实现投放点位智能化、便利化、清洁化。大力实施值守人员必须培训上岗、投放桶点必须干净整洁、分类收运必须及时规范“三个必须”星级服务行动,营造清洁、美观、便民投放环境,城市人居环境明显提升。

提升服务管理效能。编制市、区、街镇、村居、责任人五级生活垃圾分类信息化管理应用程序,在线实现全市1.8万个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点的地理位置、建设管理、垃圾日均产量、站桶督导、宣传培训等信息数据采集与分析。建立区、街镇、村居、责任人等生活垃圾分类基础信息管理台账,涵盖投放、收集、运输、处理各个环节,通过分析、比对生活垃圾产生量、工作实况、投放点建设提升等信息,实时客观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进一步提高城市智慧化、精细化管理水平。

Copyright © 2015-2024

中国广州国际环境卫生与清洗清洁设备展览会